现在成长的课程各式各样,有心理成长,有些人见课就上,以为艺多不压身,被媒体誉为考证一族。其实人的知识重在有机结合,就象筑楼的基石,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填的。学以致用,这是古人语。虽说知识给人的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还要看你内心是否有容纳、消化这些知识的能力。
培训一般分两种形式,一是理论、知识、专门技术、经验的讲授与训练。
有时候书上虽有完整的东西可读,听专家咀嚼过的东西只是为了省力省时,前提是你要假定授课者的理解和对某理论的造诣比你深,当然还不能太深,不然听到的东西会让你消化不良。有时候,我们接受培训是要学习授课者独到的经验和智慧,这些东西与授课者本身的人生、学识、经历、个性、智慧分不开,学是学不走的,只能分享和借鉴。这样的培训危险低,最多就是白交钱,白费些气力。不过,很多我们消化不了的东西会沉积起来,在我们见识和经历增多时,可用于反刍并从中获得滋养。这样的培训危害虽少,反复的接受也会得病,健康的信息太多太滥,会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有病。极端的心灵善与美的宣扬会让人人感知自己内心的恶与丑。信息赘述会让人们变痴,如范进中举。
这种培训的技术关键是
扰动:把你固化的视觉打开,重新看待事物与存在,产生新感觉。
激发:获得一种能量,内心躁动,不稳定,压抑的力量和情绪释放出来。
自组织:新旧知识系统产生融合,彼此协调和组合,形成一种内在重构。
自组织是关键,你内心的积累是多少,自组织后产生的能量和收益一定是不同的。
二是体验、成长、拓展类。
这类培训不是注重知识的传播,而是注重传输的一种积极的思考、态度、行为和生活方式。感觉上一定是好的,但在现实中操作起来谈何容易。人不是机器,不可能设定一个程序变化就被固化下来。人是关系的产物,人的外部意义是在不同的关系界面被标定的,人的内心又被这些关系现实所渲染。观念改变行为,行为的结果又会反馈到观念,让观念发生改变,这是反馈之反馈。多次反馈后你得到的看起来很美的东西在你内心就没了踪影。体验的确可以强化学习,如李阳的疯狂英语。原因是人有两种记忆,一是显性的,语言文字的记忆,或称脑记忆,这类记忆很容易遗忘,也不深刻,靠反复刺激。二是隐性记忆,或称躯体记忆,感觉、感受、情绪的记忆,这类记忆深刻,有的终身不忘。体验的培训是同时激发两种记忆,让你学到的东西更牢固。国际上比较流行这种培训方式,因为不管你内心的知识沉淀和准备怎样,在同一个团队里,感觉、情绪、行为是比较容易互动、共情、分享的。
这种培训的技术关键是
共情:建立团队的信任感,归属和共同感,通过躯体接触、内心开放、接纳与互动等环节让彼此形成一种合力。
群体效应:人在群体中会出现一种盲目,或随同性,容易放弃自己固有的观念和态度,真是感受到自己潜在的能力,以及心理层面中自我的其他面。
自组织:通过体验使人对自我,对社会,对他人产生新感觉,把这种感觉印刻在内心,形成一种干扰,在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时,好的感觉会补偿、替代、转换原有不好的感觉,自我得到成长。
两种培训最终还是落在自我重组的中心上。我个人感觉参加培训一定要用并存主义的态度,不要太在意谁对谁错,水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像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结果还是两手空空。不过,体验式培训可能对某些人有自我瓦解和再生的过程,危害比较大。很多邪门歪道、传销训练都故意强化体验培训中的集体催眠效应,让人们盲目的跟随他们,失去正常的判断力。
以下几个特征可以判断这种害人的培训,一旦发现应考虑脱离。
一,鼓吹个人崇拜,渲染神秘感,要人绝对服从。
二,形成一种封闭环境,否定贬低其他信息,绝对化。
三,单一信息反复传输,形成一种催眠效应。
四,过分利用情绪宣泄,如大声喊叫,跺脚,拍打,产生一种类歇斯底里症。
中华文化是重教育的文化,教书育人先要学会做人,先做人才能著学,这是真谛。所以,听谁的课,先了解谁的为人,为人好,即便学识你不需要,模仿老师的做人收获也是大的。传说曾子门下有徒叫公明宣,三年不读书。曾子责问,公明宣说自己这三年学的不是先生的知识,是先生的为人。曾子叹道,学做人才是真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