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采访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咨询师采访 > 做“妈宝女”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钢琴教师》   咨询师采访

做“妈宝女”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钢琴教师》

来源:红树林    作者:Tangel    发布时间:2022-09-21    阅读数:385
虚弱而控制的母亲、拘谨而木讷的女儿,一种相互纠缠、依赖而痛苦的共生关系。

《钢琴教师》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的半自传长篇小说改编。

主角艾莉嘉是一位40岁的钢琴教师。

在精神层面,她常常畅想遨游在音乐的世界里,技巧娴熟,能理解包含在音符里的每一份情感。

然而在现实中,她却穿着老土,行为古板,待人冷漠,性格扭曲,有许多令人不齿的变态行为。

是什么原造就了艾莉嘉的分裂呢?

这一切,得回溯到她的成长经历。

01

艾莉嘉父亲患有精神病,长期住在精神病院。

母亲独自一人照料着女儿。

一方面,母亲是独裁者,给女儿设置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下班必须准时回家,每个月工资上缴,即便在工作,也要随时接受母亲的电话监控。

另一方面,母亲是仆人,全方位照顾着女儿的生活起居——

包揽所有家务,每天接女儿下班回家,如果女儿有演出,则会如影随形,一同前往。

每当艾莉嘉在外面受到时,她都想第一时间回到家里,向母亲寻求安慰。

母亲反对艾莉嘉结婚,而艾莉嘉也依赖着母亲。

但这样紧密的关系,也常常有矛盾的发生。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就会强调自己心脏不好,用“死亡”来威胁艾莉嘉。

艾莉嘉很快就会妥协,立刻与母亲和解。

这种互相纠缠、极度依赖的共生关系,她们维持了整整40年。

那么,在这样的共生关系中,女儿的成长会经历怎样的困难呢?

首先,女儿向母亲认同。

一方面,身为女儿,艾莉嘉穿着老土,不与异性交往,心甘情愿接受母亲的管控,这是在行为上认同了母亲;

另一方面,身为老师,艾莉嘉对学生管控欲极强,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想法和创新,这是在心理上认同了母亲。

 

其次,女儿欲望被压抑。

在这样窒息的关系里,她没有空间去发展别的关系,也无法面对自己真实的欲望。

青年时期,艾莉嘉初恋的萌芽被母亲掐断,还被母亲狠狠地羞辱了一番。

从那以后,她开始出现一些“变态行为”。

每当萌生性欲的时候,艾莉嘉都会悄悄躲进浴室里,用刀割自己的身体。

疼痛可以让她暂时忘记情欲,重新获得平静。

偶尔,她也会一个人躲进午夜录像厅看片,或偷偷潜入停车场,从车窗外观摩车里的激情男女,以此释放自己的性欲。

但在如此紧密的共生关系中,她没办法脱离母亲形成独立的自我,更没办法与男性建立亲密关系。

02

在一个私人派对上,年轻帅气的甘华德,深深地被艾莉嘉的音乐才华所吸引。

甘华德直言不畏地表达了爱慕,对艾莉嘉发起锲而不舍的追求:

他想说服她从母亲的桎梏下离开,打扮得年轻漂亮一些,做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面对甘华德的追求,艾莉嘉充满矛盾,并分裂成2个极端的状态。

一方面,她像个扭捏的小女孩一样,表里不一。

表面上,她明确地拒绝了甘华德:

“我没有感情,就算有,也不可能战胜我的理智。”

可暗地里,她却偷偷地跟踪甘华德,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看到甘华德跟学生安娜在一起说笑,艾莉嘉心中升起强烈的嫉妒,使伎用玻璃碎片划伤了安娜的双手。

另一方面,她像个虚伪的女汉子一样,飘忽不定。

甘华德猜到了艾莉嘉是这场事故的始作俑者,去厕所将她拉了出来。

艾莉嘉承认了,任由甘华德拥吻,但在两人即将发生关系的时候,她又粗暴地拒绝了。

因为她始终想维持自己在关系中的主导权,不敢把自己全然交给甘华德。

第二天钢琴课上,艾莉嘉递给甘华德一封信。

在信中,她详细地规定了与甘华德发生关系的种种“变态细则”。

比如,甘华德不可以直接进入她的身体,必须对她使用各种暴力和惩罚,才能得到她。

 

甘华德非常震惊,弃信离开了,并连续几天缺席钢琴课。

这时,艾莉嘉却一反常态,退回到扭捏的小女孩状态,卑微地去乞求甘华德回心转意。

但她依然无法与甘华德正常发生性关系。

被折腾得痛苦不堪的甘华德,把艾莉嘉狠狠地羞辱并暴打了一顿,然后就彻底离开了。

走投无路的艾莉嘉,带着一把刀来到学校。

当看到了站在阳光下的甘华德与别的学生在一起开怀大笑时,她面无表情地把刀刺向了自己的肩膀,任由鲜血从肩膀的伤口中留下来……

 

03

艾莉嘉的结局是令人惋惜的,她终究没能脱离母女共生的沼泽,无法获得真正亲密关系。

接下来,我想讲一讲:

一个女儿,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女人?

一般来说,

它需要父亲作为第三方,将女儿从与母亲的共生关系中隔离开来。

这样的一个过程最早是什么时候呢?

最早是在女儿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她对母亲绝对的依赖关系,而母亲也会在潜意识觉得孩子是离不开自己的。

这个时候,父亲的存在就特别重要,他相当于是一个第三者,将女儿从母亲的控制关系中拉出来。

在影片中,艾莉嘉的父亲长年缺席,还是个精神病,完全没有能力将女儿从母亲手上夺过来。

于是母亲一直将艾莉嘉牢牢抓在手里,全方位控制着女儿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类型艾莉嘉这种“父亲缺位,母女共生”的例子,并不少见。

在这个情况下,虚弱的母亲难免会向女儿灌输一些极端的思想,比如男人不可靠,男人没有用,男人都不是好人等。

从而导致女儿一直停留在女孩状态,无法成长为成熟的女人,也无法与男性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这时,学会进行分离,抽离共生状态,尤为重要。

它包括物理上的分离心理上的分离

前者是指空间的远离,比如去外地求学深造,选择一个离家较远的工作,成年以后去外面居住。

脱离旧的关系模式,结交新朋友,体验新的人际互动,在行动上一步一步地从母女共生的关系中抽身出来。

后者是指精神的远离,比如聆听内心真实的声音,觉察内心真实的感受,给予自己表达负面情绪的权利。

看清父母的局限,但不是为了去谴责和改变父母,而是为了一步步走出父母的桎梏,勾勒属于自己的人生。

分离是令人忐忑的,它意味着离开原来的舒适区,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但分离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一个人形成自我的必经之路。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T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