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心理咨询不仅讨论现在的困扰,还要讨论过去的创伤?   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不仅讨论现在的困扰,还要讨论过去的创伤?

来源:红树林    作者:梁侨辉    发布时间:2022-06-03    阅读数:490
需要不被满足,变成了伤口;伤口在不良的应对方式下,变成了持续性的问题。

01 需要

有一部电影叫《生存家族》,它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突然有一天,地球上的电器全部都无法运转,大到汽车、地铁、飞机、船这样的交通工具,小到电饭煲、手机、闹钟这样的小电器,全部成了一堆废铁。

恐慌之下,人们想要去囤点菜,到了超市却发现因为电器运作不了,电子支付也废了,用现金才能购物。

人类的生活完全乱了套,突然之间,连生存/如何活下去都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事情。以前轻轻松松能够得到的东西,像食物、水、光明,突然间就失去了。

因此,在“现代而文明”的东京是无法活下去了,铃木一家决定(也是不得不)踩自行车去往乡下。

人要活下去,要满足身体的一系列需要:食物、水、空气,以及保暖(这是在电影中学到的知识点:没有了食物和水还能撑几天,失温会非常快地夺走人的生命)。

满足类似于上述的一些条件,人就能活下去,身体健康地活下去。

当然,活在中国的我们,生理需要已经被相对较好地满足了。

除了身体上的需要,在心理上,我们也有很多需要有待满足,比如:

  • 安全的需要,即内心感觉安全/稳定,也可以将其称为安全感,主要来源于不被抛弃与不被伤害。
  • 情感/依恋的需要,即对于关心、在意,或者说,被爱的需要。
  • 欣赏的需要,人需要被欣赏、肯定、认可。
  • 自主性的需要,自主/自由对于人类而言,是不懈的追寻。
  • 效能感的需要,人需要感觉自己有能力,能够胜任某些事情、领域。
  • 个体性的需要,即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被尊重。
  • 对适当限制/规训的需要,即从经验中学习现实的限制与接纳现实的限制。
  • 对自发性与游戏的需要,即对玩耍、放松、休闲、娱乐的需要。……


按照图式疗法的见地,上述需要是人皆有之。

02 伤口

如果上述的需要如果能够被适当地满足,人的心理就会健康。反之,如果没有被适当地满足,就会形成心理上的伤口,图式疗法将这些伤口称之为(不良)图式。

我们举一个例子:

A女士,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的父母生育了4个女儿,以及1个儿子(终于得到儿子后,生育才停止)。

A是第3个女儿,在她上面有大姐和二姐,在她下面有四妹,但是在弟弟出生后,父母感觉家庭的经济不足以养育如此多的孩子,就将四妹送给别人养了。

从小到大,A都觉得自己是没有存在的意义的,用她的话讲“我不如大姐能干,不如二姐贴心,更不如我小弟重要”。

A是女孩,在她的家里天然地就不如弟弟重要。父母将家里的资源,或者说好东西,都极度不公平地给了弟弟。

姐妹几个不被允许有怨言,如果敢抱怨,父亲会施以打骂,或者指责她们没有良心,“他认为没有把我们送给别人,而是自己辛苦养育已是天大的恩情了”。父亲还一直向姐妹们灌输“当姐姐的就要帮助弟弟”的观念。

母亲是个没有文化的女性,在家里没有地位,长期负责操持家务。因为母亲生了这么多孩子才生到儿子,父亲对她多有怨言,母亲也不敢反抗,只是沉默,对于女儿们所遭遇的不公平也无法做出干预。

从A的经历中,可以看到:

1. 出生在重男轻女家庭,作为女性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2. 不公平的资源分配,让她相信,父亲(或父母)只关心弟弟,对自己是冷漠无情的;

3. 她目睹了四妹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被送养,对同为女性的她而言,这首先是一次替代性创伤,同时也让她长期担心一旦家庭经济状况恶化,自己也会被抛弃掉

4. 父亲的打骂、指责,让她相信,他人(特别是男性)会伤害自己,不断地听到父亲表达“姐姐要帮助弟弟”,让她知道,自己是被功利性利用的

5. 面对痛苦、沉默、无力的母亲,A不愿意向母亲求助,一方面没有用,另一方面会增加母亲的痛苦。

如此,A就在她的成长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伤口,或者说图式:

  • 1. 缺陷图式,“我是没有价值”“我活着没有意义”;
  • 2. 情感剥夺图式,“没有人会爱我”;
  • 3. 遗弃图式,“别人可能会抛弃我”“别人会离开我”;
  • 4. 不信任/虐待图式,“别人会伤害我”“别人只会利用/剥削我”;
  • 5. 自我牺牲图式,“向别人求助,不会有用的,只会增加别人的负担”。

03 问题

伤口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但为什么伤口会一直维持呢?

伤口的维持,最终成为了一个持续的问题,是因为人们使用了不恰当的应对方式。

A长大了,她的学业不好不坏,完成了大专的学习后开始就业。她到了一个离家乡有一定距离的城市工作生活,“我现在是尽量少回家,不是逢年过节不得不回的时间,就不回去”。

A曾与几个男性谈恋爱,大多分手告终。A与现男友的关系依然持续着,但她既不觉得幸福满意,也对于这段关系的未来很悲观。

A在关系中,会分别使用屈从、回避、过度补偿3类不良应对方式。

  • 所谓屈从,是指人选择屈从不良图式,不挣扎了,认命了,比如A的男朋友不跟她过纪念日或者陪伴她的时间比较少,让她失望,但A会对自己说“反正他不爱我,就这样吧”。


  • 所谓回避,是指人避开那些会让ta痛苦的情景/体验,比如A感到失望后,她会通过购物、进食来安抚自己的情绪,又或者她认为男友不会真的关心自己,所以她不向男友提出自己对于陪伴的期待


  • 所谓过度补偿,是指人通过一些手段,操纵他人,避免可怕的事情再发生,比如A认为男友一旦生气、失望就会跟自己分手(抛弃自己),所以她一直努力地讨好男友,为他做家务给他送礼物听他倾诉自己的烦心事。


这些应对方式确实是“有效”的,因为这样真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帮A减少痛苦。但这些方式也是无效的,因为这些方式都不会改变/转化图式,只是不断让图式越来越稳定。

如此,需要不被满足,变成了伤口;伤口在不良的应对方式下,变成了持续性的问题。

改变,从觉知开始,不妨问问自己:

1.我有什么需要?

2.彼时彼刻有什么需要?

3.此时此刻有什么需要?

4.我哪些需要没有被满足?

5.我有哪些伤口?

6.我是怎么应对这些伤口的?

7.伤口如何变成了持续性的问题?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梁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