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里排队结账的时候,有一对情侣排在你前面。
你听到女方问男方:“刚刚是不是应该多拿几盒牛奶?现在打折,反正也是要喝的。”
男方一脸不耐烦地回道:“你他妈刚刚怎么不说,现在都快排到了,存心要的浪费我时间!”
女方先是一惊,脸上很快露出了愧疚的表情,小声地和伴侣道歉。
看到这样的场景,你心里想:“我的天哪!这真是有毒的关系,幸好我认识的人中没有会这样的。”
吼叫、尖叫、辱骂、撂狠话、威胁、粗话······是的,这些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言语霸凌的形式,当有人这么对我们的时候,能够比较明显地感受到对方的控制欲,心智处于正常范围的人,都会下意识地通过某些熟悉的防御方式保护自己:沉默、回避、道歉、反击、服软、拖延、糊弄......
可实际上,人际关系中的另外一些控制的方式,就不那么明显了。这些相对隐秘的控制方式,实际与大吼大叫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身处其中,可能在不知不觉间“着了道”,自己也察觉不了。
具体地谈到隐秘的控制方式之前,要先了解语言学家保罗·格里斯提出的“谈话准则”(Paul Grice's Conversational Maxims)的概念。格里斯教授认为,日常的有效沟通,通常需要满足4个准则,即:
1)质量(Quality):只说自己认为是真实的、有证据支持的话;
2)数量(Quantity):依据沟通的需要适当地表达,既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
3)相关性(Relevance):不要说与当前话题不相干的内容;
4)基本礼节(Manner):表达清晰,避免采用模糊不清、遮遮掩掩、过于隐晦的等令人难以理解的表达方式。
其中比较容易混淆的是“数量”与“相关性”两条,前者强调的是表达信息的完整性、连贯性,而后者的重点则在于,不要胡乱攀扯无关内容或陡然转变话题。
举例说明:
a. 违反【数量】准则的例子:
护士:这是您第一次到我们医院就诊吗?
病人:啊啊,对啊,当然。我是刚刚搬到这里的,之前我是在外地的一家医院看牙齿,他们的医生不是很专业的,小地方的医院嘛,跟你们这大医院当然没法比了,不过这里我也是听人介绍的,不知道合不合适?我的一个亲戚认识你们的某某医生,我亲戚姓李,也是你们医疗系统的,李*梅你知道吗?......
护士:......第一次就诊需要填写这张基本信息表,那边有桌子和笔。
b. 违反【相关性】准则的例子:
朋友:你想看电影吗?
我:我的狗名字叫黄豆。
朋友:......?
如果从关系中去理解这4个准则,可以将冷战(无尽沉默)或突然消失(ghosting)看做是一种违反【数量】准则的极端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违反这4个谈话准则,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实际上,我们可能时时刻刻都在违反它们,例如:
当你拒绝朋友的邀请,又不想伤害对方的感情,可能就会表达得模模糊糊,或者顾左右而言它,希望对方可以自己“领悟”到你并不想去这个聚会的意思。
又或者,当天气很糟糕的时候,你走进办公室,对同事说:“天气真好啊!”,事实上你并不真的认为天气好,从理论上说,是违反了【质量】准则,而实际上,说出与事实明显不符的话,是出于为了缓解办公室的沉闷气氛的目的,同事们都能轻易明白这句话中带有的玩笑性质。
但是,一些霸凌者会通过违反沟通准则的方式,损伤受害者的自信心和自我感觉,进而对其实施精神控制、虐待或剥削。
①“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指的是在明明知道事实的情况下,不断通过编造谎言,质疑受害者的观点、记忆,误导其认为自己精神失常,从而不得不依赖施暴者的精神控制行为。
例子1:
受害者:“刚刚你听到那个声音了吗?”
施暴者:(明明听到了),没什么声音,是你出现幻听了。
例子2:
受害者:“你上周六不是和同事去应酬了吗?”(事实如此)
施暴者:“我上周六一整天都在家,你的记忆力怎么了?”
②(恶意)讽刺
讽刺可以是一种幽默感的体现,不过带着恶意的讽刺,就是一种攻击行为。
例如:“吃个千层蛋糕吧,往你的下巴上再加一层......”、
③ 普通化(trivializing)
通过贬低受害者成就的方式,使其觉得自己无能、做不好任何事,尽管这些贬低言辞通常都是缺乏证据支持的。
例如:
“你喜欢文学啊?在我看来文学就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事......”
“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哈,这个学校都能要你,录取率得有80%以上吧?”
④ 贬低
用一种居高临下的语气,做一些与现实不符、不公正的评价。
例如:
“你一个人出去散步?你这种路痴,出去了肯定就回不来了。”
“你性格这么差,怪不得身边的人都不喜欢你。”
⑤破坏动力
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通过人身攻击恶意驳斥受害者的建议、观点。
例如:
“这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最蠢的观点。”
“你这么蠢,还学人家写文章?”
① 隐瞒(重要信息)
例如:
受害者: “汽车快没油了,我需要加点油。”
施暴者:“往前面开两条街有一个加油站”
施暴者暗示了受害者,前面的加油站有油可加,而实际上施暴者清楚知道那是一个早已荒废的加油站。
② 缺乏回应
例如:
受害者: “我做了你最爱吃的菜”
施暴者:“哦”
①转移话题
对方提出的话题不予理睬,总是觉得应该由自己决定话题。
例如:
受害者:“今天在办公室发生了一件超搞笑的事...”
施暴者:“为什么我们总是要谈论你工作中发生的事?”
施暴者会故意使用装模作样、模糊不清的语言,让受害者感觉到迷惑不解,甚至怀疑自己的认知能力有问题。
施暴者:“我估计你应该没有听过***(某种冷僻词)吧”
受害者:“没有”
施暴者:“嗯,(快速而模糊的解释),听起来挺简单,对吧。”
原文/(美)Berit Brogaard D.M.Sci., Ph.D
编译/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