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家庭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亲子家庭 > 怎么界定妈宝男和孝顺?   亲子家庭

怎么界定妈宝男和孝顺?

来源:红树林    作者:梁侨辉    发布时间:2022-01-01    阅读数:822

01

心理师贺顿的第3个案例,小元与莎莎,是一对伴侣。


小元与莎莎即将步入婚姻,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冲突,比如:


1. 婚纱照的摄影机构是小元母亲选的,拍摄过程不愉快,最后出来的照片效果也达不到莎莎的期望;2. 婚纱是帮衬小元母亲朋友的生意,挑选的过程母亲还在一旁指点江山;3.原本两人说好了举行白色的法式婚礼,因为小元母亲觉得白色晦气,现在要改成红色的喜庆的中式婚礼。


如此种种,让莎莎觉得不被尊重,她问出了一个我们都不会陌生的问题:到底是我们结婚,还是你妈结婚?


对于这个问题,一个简单的答案是:当然是小元与莎莎结婚。但其实应该还有后半句,这也是莎莎父母女儿出嫁,小元父母儿子娶妻的时刻。

那对于双方的父母而言,自然也是有所期待的。所以,这实际上是大家对于婚礼带着不同期待,而这些期待之间有冲突而产生的问题。

对于小元而言,他看到女友/妻子莎莎的期待与母亲的期待有所冲突,他的做法是希望莎莎能够谅解,圆了母亲的心愿。

02

剧中这一段的时候,弹幕也在冲突。

一边是反对派:小元是个妈宝男,珍爱生命,远离妈宝男。一边是支持派尊重父母的意见也很合理啊。

当然,指责妈宝男的声音在数量上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

我身边很多朋友,在他们步入婚姻的这个过程中,也面临了同样的冲突:是办自己/夫妻二人希望的婚礼还是父母希望的婚礼

最后,大部分是尊重父母,圆父母的心愿,或者彼此都进行一些妥协,真正在“做自己”这条路上一路走到黑的还是很少的。

这与网络上一面倒的“做自己”的声音是恰好相反的。或者网友们在网上都是大声疾呼自己内心的愿望,但在现实中,还是会进行很多的妥协

一位选择办父母期望的婚礼的朋友说:反正,就是当一天小丑嘛,虽然不太想,就当是圆他们的心愿了,以后也会好相处一些。

这位朋友,他是一位妈宝男吗?据我的观察,并不是,他在生活的绝大部分方面并不需要顺从他母亲的意见,实际上他母亲也并不会对儿子的生活指手画脚。

我想,区分是不是妈宝男不能只看在婚礼上听不听妈妈的意见,而是这个儿子心中有没有一个不可违抗的规则:妈妈的话必须听。

当一个成年的男性内心中有这样的一个规则时,实际上在内心里,他还是一个孩子,而母亲依然是那个不能拒绝/反抗的权威。而女同胞们对妈宝男的意见这么大,其实是呼唤男同胞要在心理上成长/成熟,到达一个内在的成熟状态,可以在心理上与母亲分离

这样,他就是一个成熟独立的男人,而不是一个依赖着母亲的妈宝。

当我们谈到分离的时候,很多人会从分离联想到冷漠、抛弃。跟母亲分离?那是不是太无情了啊?这是要抛弃辛辛苦苦养育自己多年的母亲吗?

实际上,分离代表的是一种发展成就。一个男人,内在足够成熟,他是一个男人了,所以他有一个稳定的具有边界的自我,他知道,他是他,母亲是母亲

他与母亲的关系,是两个成年人的关系。因为我是我,所以,我有我的需要/期待/价值观,因为母亲是母亲,母亲也有她的需要/期待/价值观。我们是两个独立的人,如果我们的需要/期待/价值观等等刚好一致,那我们就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如果有冲突,我们可以,作为两个独立的成年人,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友好协商,求同存异。

所以,在心理上与母亲分离,不等于冷漠,依然可以是关心母亲,爱母亲,依然可以希望母亲幸福,会为母亲的不幸感到难过。也不等于抛弃,在现实上,依然可以与母亲保持良好的亲近的关系。

03

一个人,在心理上跟母亲分离,现实上与母亲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的情况,也是有的。因为这种分离,是指内在/心理的成熟,与外在的物理距离无关。而有些人,需要与母亲保持超远的物理距离,以对抗母亲的控制,或者哪怕跟母亲相隔万里,依然无法摆脱母亲的控制,这反而显现出内心没有与母亲分离。

一个成熟的男人,他能够依靠自己的心智理解母亲,他知道:

母亲成长/生活的年代是60/70年代,她是一个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女性。所以,她的内心,不会具有一个西方人一样清晰的边界。

因此,她会表现得很愿意照顾我的生活,哪怕我已经是个30岁的成年人了,她会经常在我的生活中“指指点点”,这实际上是她关心/在意我的方式。

在婚礼这个事情上,她有她的期望,她希望儿子娶妻的大喜日子,场面好看一些,这样既让她觉得自己尽到了一个好母亲的职责,收获价值感免除内疚感,也让她有面子,可以在亲朋好友面前得到认可,她还认为这样的隆重其事是给我老婆以及她的家庭充分的尊重,不办白色的法式婚礼,是因为在她那个年代的人心理,白色是丧葬的色彩,婚礼白色,是非常不吉利的,可能会影响/破坏我们未来的幸福。

这个成熟的男人,他能够依靠自己的心智去理解伴侣,他知道:

女友/老婆成长/生活的年代是80/90/00年代,所以在她成长中,她认同了媒体放送的白色法式浪漫婚礼幻想,她认为这样婚礼是浪漫的,美好的,而中式婚礼的传统的没有意思的,所以,她喜欢白色的法式婚礼。

她认同了一些西方对于家庭的观念,比如婚后小两口应该组建自己的核心家庭,互相成为彼此最重要的人,所以她希望我最关心在意她,不能对我妈妈的关心在意比对她的更多,假如我妈妈与她同时掉到水里,我应该毫不犹豫地先救她。

因为有这样的一些西化的观念,以及她跟我的妈妈其实没有血缘关系,也缺少一起生活的经验,所以她不太理解我母亲这种没有边界以及表达关心的方式,她将此体验为对自己的控制/伤害/不尊重,所以她会非常失望/难过/愤怒。

这个成熟的男人,他能够依靠自己的心智理解自己,他知道:

其实我对于婚礼没什么特别要求,不就是个仪式嘛,办得好看有面子皆大欢喜就好,红色白色都无所谓。因为妈妈生我赋予我生命,养育我多年,我内心还是非常感激的,所以我希望婚礼能够圆她的心愿。而我妈妈与女友/老婆之间注定会因为她们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及不同的内心世界而有所冲突,但这其实都是一些误会导致的,如果我能够在中间引导沟通,促进她们彼此理解,我相信问题会得到解决。

04

我们外出旅游的时候,会知道要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在剧中,莎莎与小元的母亲,某种程度就好像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对于这样的差异,并不能简单地评价某一方好,另一方不好。

而在现实中,每一个人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有着自己的文化习俗。当一对情侣要走入婚姻的时候,就相当于两个独立主权国要建立深度的持续的合作关系。而这种深度的合作关系,就会牵涉到各自背后盟友(重要的原生家庭成员),所以也要处理好与这些盟友国之间的关系。

此时,可以参考我国外交原则,相互尊重,友好协商,适度妥协,求同存异。

或者,换一个角度想,我们去旅游的时候,实际上是希望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去体验新的不一样的活法,所以这个时候,去的地方跟我们原来生活的地方差异越大,我们会觉得越有有意思。

而婚姻,也可以被视为一场旅行,我们有机会去深入彼此。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体验到彼此的差异,如果能够视之为旅游一般的新体验,则可以补充我们自己的单调与偏执,使我们自己的生命更为圆满。

最后,吐槽一下这个“心理咨询师出手解决婚礼灾难现场”的剧情。

不要把心理咨询师超人化了。这种事情,心理咨询师是真的干不了。与其期望婚礼灾难现场时有个咨询师能够拯救自己,倒不如在结婚前,就与伴侣沟通/理解/成长,避免出现这样的灾难现场,更好一些。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梁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