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越控制,越倦怠|家长的控制正在毁掉孩子的学习成长动力   案例分析

越控制,越倦怠|家长的控制正在毁掉孩子的学习成长动力

来源: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李骊    发布时间:2021-05-08    阅读数:14878
作为一个从事青少年治疗13年的心理咨询师,在我的工作中,经常遇到一种学习倦怠的孩子(俗称“厌学”)的孩子,他们的症状,从轻到重,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轻者:难以应对学习任务,学习效果差,厌倦学习和学校生活,心灰意懒,写不完作业,无目标无动力;

重者:经常逃课逃学,长时间请假,甚至休学、退学,自暴自弃。


“厌学”其实只是一种症状或者说结果,其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校因素等等。而在我这么多年的工作中发现一个现象:有许多“厌学”的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或者一对非常控制的父母,这两者之间好像有某种联系,出于职业的敏感性,我做了一个大样本的调查。


在一所深圳排名前15的某公立高中发放了2212份问卷,涵盖三个年级,调查学生们的父母控制和学生学习倦怠的关系,统计结果是:学生的学习倦怠与父母控制成正相关,统计意义上,家长控制可以解释30.6%的学业倦怠。

也就是说,父母控制越强,孩子的学习倦怠越重,可以在30.6%的程度上解释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01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那为什么家长越控制,孩子学习越倦怠呢?我从这个大样本中,抽取了十个孩子父母“高控制”,孩子“高倦怠”做了深度访谈,发现原因大致如下:


一.父母控制越高,会导致孩子的自主性受损,从而产生学习倦怠。
16-18岁的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个阶段要完成的心理任务就是完成自我同一性: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样成为理想中的人。如果一个孩子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有着清楚的答案,那么,他在学习上就会有目标有方向有动力,是我要学习的!
现实的状况是,很多家长认为高中三年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必须严格管教,考上好大学,怎么着都行,因此对孩子有许多控制,这让很多孩子有一种感觉“我在为父母学习”。
驱动一个人的行为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父母控制是一种外部动机,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外部期待和和压力。内部动力是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去努力,是一个人内心的渴望和需要,是自主的选择。

到了高中阶段,外在动机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小,内在动机的驱动效应越来越重要,如果孩子的内在动机不足,而外部压力又过大,就容易出现倦怠感,面对困难也无力解决。


二.父母控制越高,导致孩子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产生倦怠。
客体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孩子总是在父母那里照见自己,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决定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包括几个维度和方面:权力专断,问询隐私,引发内疚,爱的撤回。
前两个维度是行为控制,这种控制传达着以下信息:我都是对的,你得听我的,你是没有办法管好自己的,你的能力是不行的,这里边包含了许多暗示的贬低信息。

如果父母长期对孩子进行控制,孩子不知不觉就被会形成一种低的自我效能感,会让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方法和决策,更容易失败,而这种失败似乎“印证”了父母的判断,让控制加剧,孩子更没有力量,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进而让孩子对学习充满了恐慌和无力感,最糟糕的情况是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对学习感到倦怠。


三.父母控制越高,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受损,负面情绪增多。
有研究表明,父母控制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父母控制高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低,父母控制低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高。
父母控制中还包括引发内疚,爱的撤回,其中权力专断容易和问询隐私容易引发孩子的愤怒情绪,而引发内疚容易引发孩子的内疚和羞愧,爱的撤回则直接导致抑郁和焦虑。父母对孩子的控制通常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长时间的控制,导致孩子产生种种负面情绪。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负面情绪控制着,要花许多时间和精力来消化这些情绪甚至还消化不好,那么一定会占用他的心理资源,让他无法有效地学习,这些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还会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青少的心理健康。


四.父母控制越高,导致孩子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最终以拒绝学习来表达愤怒。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在慢慢觉醒,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容易被控制,开始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是孩子内心力量的一种体现。
面对这种变化,有的家长能及时做出调整,得体地从孩子的生活中退出,那么孩子将有一个更有更好的空间发展自我力量。

但有一部分家长会对孩子的自主性感到愤怒,因为害怕失控而加大控制的力度。到了高中阶段,大部分的亲子矛盾集中在学习这个主题上。在父母眼中有一个理想化的孩子,希望看到他处在一个理想化的学习状态,当孩子的表现和自己的预期不符时,家长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逼迫孩子做到,比如物质上控制、行动自由上限制、隐私询问等等。这时亲子关系就恶化了,孩子作为弱势的一方,对父母的愤怒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来表达,明显的、极端的攻击有不上学、逃课、缀学等,表达的是:你让我做什么,我偏不做;还有一种是被动的攻击,比如说在学习上倦怠懒惰:不听课,不做作业,表达的是:你说的都对,但是我做不到。


02 案例演示:一个高二女生小T的故事
(征得来访者的同意发布,有做适当的修改,隐去来访者的身份信息)
小T高一的第一学期,成绩排在年级前100,这个成绩是相当不错的,到了高二,因为厌学,常常请假或者逃课,完不成作业,成绩下降到年级300左右,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糟糕,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被父母送到咨询师这里做咨询。

孩子刚来咨询室的时候,整个人都没有活力,瘫倒在沙发上,听到孩子的描述,咨询师也体会到了那种窒息感和愤怒,用她的话讲,“感觉自己是一个提线木偶”。


小T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可谓是“集大成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I 权力专断:周末可以和女同学一起出去,但是要每过半小时和母亲视频通话,报告行踪,同学必须出镜,母亲还曾经跟踪过她,以确认她没有撒谎;家里的门是不允许关着的,父母要随时进来检查她的学习状态,有空的话,母亲会守在T的身边,看着她写作业;放学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家,否则要说明去向,并且要有证明人。


II隐私询问:母亲加入了高中的班级家委会,与学校教师保持着密切联系,有些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即使她不说,两天之内,父母一定会知道;父母经常进她的房间,翻看她的东西,有一次她生日,同学送了一支口红,被父母找到扔了,因为这个东西会让她分心,影响学习。


III收回关爱:如果小T的行为不能让父母满意,父母会不给她零花钱,并且实施冷暴力,不跟她讲话;期末或者开学,就算她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父亲不再接送她。


IV引发内疚:最让小T同学难过的是,父亲会历数从小到大在她身上花了多少钱,母亲会控诉:为了你,我都不上班了,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和心血在你身上,你怎么对得起我?读高二以后,父母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并且时常提醒她,一切都是为了她的学习,如果成绩不好,你就对不起父母
慢慢的,小T越来越厌倦学习,上课常常发呆,放空,不想写作业,有时候会逃课,还经常因为头痛和肚子痛请病假,不想去学校。2020年10月,小T在康宁医院诊断为中度的抑郁情绪和中度的焦虑情绪。
在跟孩子做了4次咨询后,咨询师发现问题的根源在父母,约谈了孩子的父母,向他们解释了孩子的病因,帮助他们理解孩子的行为,最开始,小T的父母觉得很震惊:他们认为是孩子不够坚强,生病是一种逃避,在听了咨询细致的分析后,父母开始反思,也愿意去做改变。咨询师每和孩子咨询一段时间,就和父母约谈一次,进行父母教育指导工作。
半年过去后,父母有了很大改变,孩子也有了改变,不再逃课,很少请假,成绩也有回升。当父母放弃或者只是放松控制后,孩子的活力慢慢回来。
小T的故事,在深圳、在全国都不少见,在焦虑大时代背景下,“不能输”成为许多家长的信念,控制成为父母维持内心“安稳”的法宝,而效果却常常事与愿违。

那么,作为家长,当我意识到自己身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时,该怎么办呢?


03 家长应该怎么做?


一.家长明确自身的定位: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支持者,把主权交还给孩子。

要做到这一点,父母要做的就是:从初中开始,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就放弃对孩子的过度控制,明白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作为父母不应该像手握遥控器一样想主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而只是一个支持者。从一些小事上,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做主,锻炼能力,在这过程中,孩子慢慢发展出自主性,为自己的行为和人生负责,他们有内在的动力,将来他们遇到困难也有更好的韧性,能更好地克服困难,有目标有热情,不容易出现学习倦怠。


二.家长给予孩子积极正向的情感反应,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如果家长对孩子充满信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相信他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暗示,孩子会有更好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做事成功的概率,这种成就感反过来又会促进孩子自尊和自信的发展,形成积极的正向激励。最终孩子会往越来越优秀的方向发展。孩子心中的自我概念就是:我行,我可以!


三.把握控制的分寸,结合积极正向的情感,给孩子助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尤其在小学阶段,适当的控制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利的。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在控制方式和拿捏尺度上要逐渐做出调整。 行为控制要和孩子进行商量,双方达成一致,既满足孩子基本的需求又能合理约束,比如说,当孩子想要有使用手机的时间时,放任不管肯定不行,一点也不让也不是明智的做法,最好的解决方案是:适当地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与孩子商定一个时间,时间一到,父母就温柔地坚持,提醒并监管。父母还可以做的是:给孩子积极正向的情感,比如说:积极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正向反馈,关心孩子的情感和感受,多一些情感的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这些好的感受给孩子,就像是给汽车加油或者充电一样,让他们有好的心理资源去面对现实中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