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在人潮汹涌处,为何我们依然感觉孤独?   案例分析

在人潮汹涌处,为何我们依然感觉孤独?

来源:深圳红树林    作者:深圳红树林    发布时间:2025-06-24    阅读数:39

站在地铁站台的早高峰时段,周围是此起彼伏的通话声和脚步声,手机屏幕在拥挤的人群中闪烁。这样的场景可能是很多人的日常。

 

然而,在物理空间里摩肩接踵,精神世界里却可能蔓延着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这种矛盾体验在心理学上被区分为两个概念:社会隔离(social isolation)指向客观的独处状态;而孤独(loneliness)则是主观感受到的情感缺失。

 

我们可能会觉得,这种主观上的孤独感和客观上的隔离应该是高度相关的。如果你感到孤独,很可能是你总是一个人呆着,那就出去找人聊天呀。

 在人潮汹涌处,为何我们依然感觉孤独?

但实际上,主观上的孤独感和客观上的“孤独”之间的关系,真的这么直接吗?

 

心理学家们采用可穿戴的便携式录音装置,对400多名参与者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调查记录。这种装置会频繁录制参与者的环境音,通过这数千小时的日常录音,研究者得以精确计算每个人实际独处的时间比例,并持续采集了参与者自评的孤独感指数。

 

研究结果显示:普通成年人清醒时间的65%处于独处状态,但独处时间与孤独感仅呈现微弱相关。这印证了孤独更多是一种主观体验。

 

深入分析发现,当独处时间超过75%时,孤独感呈现陡峭上升趋势,这一效应对年轻人来说并不明显,但在老年群体中尤为突出。而独处时间低于25%的过度社交群体同样报告较高孤独水平,形成了独特的U型曲线关系。

 

 在人潮汹涌处,为何我们依然感觉孤独?

研究还揭示了关系的影响:单身人群的独处时间比已婚者平均多出8%。

 

35岁之前,单身人士与已婚人士之间孤独感没有显著的区别。但总体而言,随着年龄逐渐变高,单身人士的孤独感逐渐上升,而已婚人士的孤独感逐渐下降,55岁以上单身者的孤独指数是同龄已婚者的2倍。

 

为什么在人群中也会感到孤独?

 

这可能是一种“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我”的感觉。好像没有人能看到真正的自己。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总被各种标准束缚,只有达到了特定要求才能被认可和被爱,就可能学会戴上面具应付他人。久而久之,甚至自己也忘了自己真实的欲望和需要,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如果总是在用面具与人交往,那和别人互动的本质就是角色扮演、过家家,无法建立真实的情感连接。

 

 在人潮汹涌处,为何我们依然感觉孤独?

也可能是在人际交往中始终有冲突的感受。人的交往模式往往是对童年关系的无意识重复。比如,如果一个人早期的重要关系充满忽视、贬低或控制,他会将这些体验内化,形成“靠近他人就会受伤”的心理预期,长大后遇到真心的朋友,也会怀疑:“他是不是在骗我?”。

 

这种模式就像穿着带刺的盔甲拥抱他人:一方面渴望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又用伤害对方的方式保护自己。比如有人总在关系升温时突然疏远对方,或是不断试探伴侣的底线,直到对方离开才验证“果然没人会爱我”。最终,关系始终停留在表面,无法建立真正的信任。

 

最后,坏消息是,孤独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与自己或他人隔离,但在这些隔绝背后,有一种更根本的孤独:我且仅有我能为我的生命负责。本质上,没有任何其他人、规则、或信仰可以创造和保护我。人需要自己创造自己的世界。

 

在人潮汹涌处,为何我们依然感觉孤独?

还在母体中以及婴儿时期,我们与母亲融合。青少年时期,我们受到家人的庇护。成年后,我们需要学会独自面对世界。可以说,长大的过程就是分离的过程。我们逐渐建立了清晰的自我,明确了自己与他人的边界,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完整的人。存在主义认为,成长的代价就是孤独。

 

当我们感到孤独时,或许需要检视的不仅是社交频率,更是内在的关系模式与情感需求。人生来孤独,永远无法摆脱孤独,但真正的关系可以抵挡孤独的痛苦,我们可以一起面对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