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家庭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亲子家庭 > 如何体面的结束与父母的共生关系?|广州家庭心理咨询   亲子家庭

如何体面的结束与父母的共生关系?|广州家庭心理咨询

来源:红树林心理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1-25    阅读数:207

最近几年来,“病态共生家庭”、“原生家庭”这些概念的热度正在逐渐退去,许多人仍错误地将其理解为“指责父母”、“推卸责任”的说法,事实上,在心理健康的许多领域,尤其是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时,是很难避开对于原生家庭的讨论的。

许多年轻人(或是在家庭关系中缺乏话语权、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为了适应功能紊乱的家庭关系,会发展出一些损害自身健康的防御方式,例如避免谈论情绪感受、过度压抑自己,强迫性地讨好周围人、难以忍受别人有负面情绪或者是对自己不满等,长此以往,会有精神陷入内耗、罹患抑郁、焦虑、人际关系障碍的风险。

事实上,我们所有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共生”的倾向,“共生”倾向过强或过少都是不太健康的,处于中间区域的部分(在关系中与他人“相互依存”的同时,也能够保留自己的独立性)相对是比较健康的。

在集体意识比较浓厚的中国文化中,很少将“相互依存”的关系看做一种病态,反而比较多地(有时是偏颇与脱离实际情况地)从正面理解为一种拥有人际关系网络支持的健康的状态,这也就使得个人在家庭关系中的真实体验经常受到忽视--

许多家庭微信群都取名叫“欢乐一家人”或“幸福一家人”,但是在群里的每个成员,都觉得彼此相处很欢乐、很幸福吗?

作为一位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讨论原生家庭的关系对自己的影响,并不是为了评判对错、也不是为了逃避责任,恰恰相反:

来访者对于家庭关系及自身处境的思考与讨论,正是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源症结所在、移除发展与改善道路中的障碍;

对原生家庭的问题避而不谈、或者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没有察觉,一再重复着情绪内耗和不健康的关系模式,相对来说是比较消极的一种态度。

在我的工作经验中,家庭关系的“共生”达到病态程度时,会有以下这10个特征:

1. 整个家庭都围着其中某一位成员的情绪和需求运转

例如:妈妈一发脾气、全家都要遭受情绪或语言攻击;或者爸爸一喝醉酒,大家就焦虑起来、担惊受怕。


2· 不能忍受家庭成员表现出负面情绪

每当有一位家庭成员表现得“不开心”,你立刻就要想各种办法帮助ta“摆脱负面情绪”,而这种“关心方式”很多时候超越了个人边界和能力范围,变成一种关于“拯救对方”的执念。

例如:

一个年幼的孩子担忧父母的婚姻关系问题--实际上孩子并不能帮上什么忙,甚至都不能完全理解婚姻关系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3· 家庭中似乎没有人关注你的真实感受和需要

在家庭关系中,一种很常见的感受是:因为在共生的关系中太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感受,在生活中压力不断增加时,会突然有强烈的情绪爆发:挫折感、抑郁、焦虑、愤怒......

然而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情绪爆发的时刻,似乎家庭中都没有人真正关注你的真实感受和需要。


4. 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别人,你已辨认不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了

当别人询问你对于某件事的观点或感受,你下意识的反应通常是:“我不知道”,然后看向别人寻求答案:“你怎么想?”

这样的互动也经常发生在咨询室里,来访者紧张地盯着咨询师,试图猜出对方的期待--“我说什么才是对的?(你希望我说什么?)”或者“我应该怎么做?”

很多时候造成我们深陷关系困境或者情绪内耗的,并不是认知层面、或者是方法论部分的不足,而是忽略了自己感受和需要。


5.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会让你感觉到愧疚、羞耻

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别人会因为你的真实表达而生气或者离你而去。


6. 光是想象父母对你生气的场面,就会陷入强烈的焦虑和抑郁状态

当你想要去做一件父母可能会不认可的事情,想象他们可能会对你生气、失望的场面,强烈和焦虑或抑郁情绪可能会让你食不知味、睡不着觉。


7. 家庭成员感到有需要“纠正”或控制其中一个家庭成员的行为

例如:

当一个孩子被家人认为“有问题”,全家人都会齐上阵,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各方面的“监控”或“纠正”。


8· 在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中,你总是担心“被抛弃”或者“被拒绝”

对于各种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的焦虑和恐惧,很可能是家庭关系中形成的关系模式泛化到方方面面造成的。


9. 家庭关系中有存在某种形式的身体或精神虐待,受害方却被迫照顾加害的一方。

这种情况可能是外部压力--家庭中的惯性动力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内在动力--愧疚、恐惧造成的。


10. 家庭中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氛围

家庭中会不定期地爆发的争吵、贬低、指责、谩骂,每次不知道怎么就开始了,一旦开始了,也不知道怎么时候会结束。


面对病态共生的家庭,是家庭治疗还是个体咨询?

病态共生的家庭关系,就像是不健康的沟通/行为模式一样,可以通过家庭咨询或个体咨询去尝试改善,区别在于:

如果家庭里中的成员们(尤其是其中比较年长、比较强势、掌握话语权的成员)愿意去做一些改善的尝试,增加对彼此的理解、对关系互动有增多的觉察,那么家庭咨询就可以进行下去;

然而,如果在家庭中掌控权力的成员,不能够或者不愿意去探讨家庭关系的问题(更在意维持原状及自己的优势地位),那么进行家庭咨询,可能会对家庭中的弱势一方有造成再次受伤的危险,这种情况下,进行个体咨询会是更好的选择。

在个体咨询中,咨询师会和来访者共同探索,家庭关系对自己的影响是怎么发生的,如何减轻与家庭成员相处的压力,逐渐尝试摆脱惯性的情绪-行为模式的困扰,提升对于生活各方面的主动性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