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情感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婚恋情感 > 结婚之后,爱一定会慢慢消磨掉吗?   婚恋情感

结婚之后,爱一定会慢慢消磨掉吗?

来源:红树林心理    作者:梁侨辉老师    发布时间:2023-07-24    阅读数:173

01

《短暂的偷情纪实》,一部法国电影,讲了一个偷情的故事。

有妇之夫西蒙,单亲妈妈夏洛特,在酒吧中小酌,酒后到公寓中谈话、做爱。这就是偷情故事的开始。

西蒙很诚实,他并未隐瞒自己有家庭有妻子有孩子的个人情况,也十分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只为激情,不碍家庭。

夏洛特很纯粹,她不图西蒙的钱,也不是要与西蒙的妻子竞争正宫的位置,也不是为了给孩子们找个后爹,那为了什么呢?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对婚姻和家庭没什么期许,我只是想给心灵放个假,可以呼吸,可以爬树,摘取枝头的果实,然后尽情品尝”。

按照普世的婚姻伦理道德,他们都是道德败坏。

但我们先蒙蔽一下超我/道德的双眼,聚焦在爱上。

为什么一个人要放着家里的爱情不享用,而要外出偷情呢?

有人会说,家里哪有爱情?

因为家里没有了爱情,所以才要到家庭之外的地方去偷偷地寻觅爱情,名曰“偷情”

爱情会消失吗?如果会,ta是怎么消失的呢?

02

在进化心理学的理念里,一切为了繁衍,为了基因的延续。

在繁衍中付出很少代价的男性热衷于到处播种,要付出更大/更多代价的女性也会在伴侣不知道的情况下用碧绿皇冠为他加冕。

那为何我们依然推崇忠诚/专一这样的品质呢?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是,忠诚/专一有助于伴侣稳定地合作养育孩子,有助于孩子长大。

到处播种虽然生得多,但孩子养不大就夭折,生再多也是白搭。

当把孩子养到3、4岁,ta对妈妈的依赖就会降低,妈妈对爸爸的依赖也会自然降低。

所以,也就到了分手各自另觅佳偶丰富基因多样性的时候了。

毕竟,生活在蛮荒岁月的原始人不会像我们现代直立猿一样,将孩子养到18岁甚至读完本科硕士博士。

当人们恋爱时,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做苯基乙胺的激素。

据说,这种激素会让我们体验到意乱情迷的感觉。

而苯基乙胺在身体内的峰值水平持续时间是0.5-4年,正好与养育孩子需要的时间相近,不知道是不是造物主为了人类物种延续而设置的生物配套设施。

跟苯基乙胺一样被发现跟爱情/亲密关系有关的身体激素还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内啡肽、催产素等等。

但在生育率萎靡不振的现在,高呼一切为了繁衍的进化心理学似乎也被祛魅了。

浪漫的法国情人西蒙和夏洛特估计也不认可被定义为一切为了基因延续的繁衍机器,毕竟他们偷情,也并不是为了生娃。

爱情与ta的消失似乎也不能直接等同于激素的产生与消失。

就好似莫奈的画是由颜料绘制而成的,但说莫奈的画就是混合颜料,估计莫奈会被冒犯到。

03

在电影中,西蒙和夏洛特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西蒙:你有没有注意到,事物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强烈,当我们知道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们?

有把握再次见到一些东西是令人安心的?但看起来欲望似乎更喜欢逃避它的东西。

夏洛特:这就是婚姻生活的问题所在,这一切都非常程序化,你想要我只是因为我不属于你,不管是我还是别人,都一样。

这段对话呈现了人类内心的一个冲突,一边渴求稳定,一边又渴望冒险。

家,是一个原型。在理想的情况下,家是稳定的、熟悉的、安心的。

家是一个人的根,就像《寻找他乡的故事》里面,拍摄了四散在世界各地/异乡的华人的故事,把他们的故事串联成一个故事的就是共同的根——中华民族;

家是一个人的所属,当一个人需要自报家门,ta会说我是谁谁谁家的,而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频繁地搬家,ta对于自己是哪里人就会变得比较混乱;

家是一个人的归宿,是人们累了、受伤了想要回归的地方,也是一个一定会愿意接纳他们回归的地方。

甚至是人们在死亡时希望回归的地方,落叶,归根,一个人如果没有归宿,ta就会感觉自己是一个漂泊的灵魂。

万物皆有其阴影,家也不例外,家的阴影就是离家,也是冒险、旅行、超越。

我们有如此多的冒险故事,在神话、童话、小说、电影中……坎贝尔的著作《千面英雄》通过纵览世界各地的神话,归纳出了一个英雄之旅的架构/模板,旅程的开始就是一个人,蒙受召唤,离开熟悉的家庭,踏上冒险之旅。

我们如此地渴望旅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们离开家的目的,就是超越,超越那个熟悉的自己,从父母的孩子、谁谁谁家的孩子,发展、寻找到自我。

稳定与冒险,归家与离家,是人类心灵恒久的渴望和冲突。

我们很少见到一个纯粹的感受不到家的吸引的冒险者/流浪者,也很少见到一个完全不想“上路”的筑巢者。

更常见的是,一个人身在他乡怀念着家的味道,一个人在家庭中又向往着上路冒险。

04

人类,一种“可怜”的被冲突“折磨”着的生物。

为了应对这种冲突,一种常用的方式是把它们分开,放在不同的人身上。

男性一边爱着熟悉又可靠的女性,一边又向往未知而爱冒险的女性。

女性一边欣赏善良、负责人的老实人,一边又被危险的bad boy吸引。

据说,在17世纪以前,爱情和婚姻是互不打扰的两条平行线,婚姻是实用的,是基于经济、政治等因素的考虑,而爱情,在婚姻之外。

后来婚姻和爱情才逐渐合二为一,人们开始期待彼此是因为爱情而结合,结为夫妻。

但因为稳定与冒险的冲突,人们往往难以将二者同时放在婚姻关系当中。

因此,当一段关系变得稳定,它就会自然变得乏味/缺乏激情。

人们要冒险,要重新体验激情,就只能到婚姻之外寻觅,就像日剧《昼颜》中纱和邂逅了北野。

人们习惯将长期的关系/婚姻视为稳定的。

但这种稳定是一种主观建构,一种感觉,因其不真实性,也可以称之为幻觉。

我们有时可以听到这样的故事:伴侣中的一方出轨了,另一方感到非常震惊,“ta怎么可能出轨?”。

被出轨的一方,以为自己很了解伴侣,以为自己很熟悉那个ta,直到出轨发生,才发现,原来自己对ta是如此的不了解,原来这段关系是如此的不稳定。

婚姻不是稳定的,离婚率的居高不下已经说明了这个事实。

伴侣也未必是熟悉的。一个人如果愿意关注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内在是如此的复杂,与此同时自己每一天都在变化。

很多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感叹,伴侣对自己的了解完全跟不上版本的更新。

那根据同样的逻辑,我们应该怀疑那个熟悉的伴侣形象可能跟真实的伴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稳定”、“熟悉”,这些都并非是爱情的本质,而是一种主观的建构,一种内在的心理操作。

这种操作是对于爱情脆弱性/不稳定性的防御。

阿珍爱上了阿强。他们度过了浪漫的甜蜜的半年。阿强觉得,就是她了,于是进行了求婚。

阿珍很开心地答应了。他们一起在婚礼上宣誓:

无论贫穷或富有、疾病或健康、美貌或失色、顺利或失意,都愿意爱ta、安慰ta、尊敬ta,并愿意在一生之中对ta忠心不变,直至死亡。

宣誓完毕,心灵的操作也在无意识地进行着,最后,稳定出现,浪漫/激情消退。

从本质上讲,爱情是不稳定的,爱人是变化的。

爱情就是伴侣一起堆砌的一个沙子城堡,城堡并不牢固,有着坍塌的风险。

幻想沙堡绝对牢固,既不现实,也会让堆砌沙堡的游戏变得无趣。

而两个人一起去留心着,去维护好这个沙堡,正是这个游戏的乐趣所在。

所以,爱会消失吗?

不会,除非伴侣合谋用幻想的稳定去扼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