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人际关系 > 面具与整合:拼命去做到完美,不如做一个完整的人   人际关系

面具与整合:拼命去做到完美,不如做一个完整的人

来源:红树林心理    作者:梁侨辉    发布时间:2023-05-06    阅读数:201

面具,是分析心理学的一个概念。祖师爷荣格认为,面具是一种原型。

所谓原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全人类普遍共有的心灵的形式,比如每个人都会有父亲与母亲,不会有一个人是跟孙悟空一样从石头中蹦出来的。

所以父亲与母亲对于人类而言是非常稳定的,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这个相对稳定不变的部分被心灵保留了下来,成为了父亲原型与母亲原型。

但原型只是一种形式,它并不会先天地带来具体的内容,比如每个人都会有母亲原型,但是ta内心的母亲意象是怎么样的,受到ta自己经验的塑造。

这个内心母亲意象,也可以说是每个人的母亲情结。这个母亲情结丛集了ta关于母亲的复杂得经验。

打个比喻就是,原型是每个人内心一本本的画册,画册各自有着独特的主题,比如以母亲为主题的画册,就是母亲原型。

一个人会根据自己后天的经验,在母亲画册上画出自己母亲的形象,这就是母亲情结。

母亲画册/原型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上面画出来的具体的母亲形象/情结是每个人独特的。

所以,面具首先是跟母亲原型一样的每个人都有的原型,是原型的一种。

而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形成独特的面具,一个或者说一套。

融入群体、被群体接纳是人类亘古不变的需要之一。

面具原型,正是发挥着促使个体融入群体、被群体接纳的功能。

中国有一句话叫入乡随俗。一个外乡人,到了某个乡,然后去随俗,是人随乡而非乡随人。

个体,生而具有了适应群体/环境的命运。

在生命的最早期,胎儿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刺眼的阳光、刺耳的噪音被遮挡,恒定舒适的温度,稳定地提供营养以保障胎儿生长发育;

出生后的一段时间,比如3岁前,吃喝拉撒清洁陪玩哄睡,各种各样的需要都有人伺候着。

这样的个体的美好总是有着另一个个体或者群体的消耗/奉献/艰辛作为背景或者说代价,就好像网上说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所以这样的岁月静好,一般只提供给胎儿或者婴儿。

等ta长大一些,父母/环境就会要求ta学习规则,适应环境,这个过程叫做社会化。

人之所以为人,不只是因为人的生物性,是两脚直立猿,更多是因为人不可缺失的社会性。

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人们称其为狼孩。

我们很难将狼孩当做常人对待,ta也会有很多异于常人的表现,在适应社会上遭遇很多困难。

在狼孩这个特别的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化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也可以看到社会化的力量之强大。

所以哪怕是最嘻哈的Rapper,嘴里说着老子最Real(真实),实际上,我们都知道ta依然是一个人,一个经历了社会化的,拥有着也戴着面具的人。

基督教神话中,亚当与夏娃吃下了禁果知道了善恶,有了羞耻之心,穿上了衣服。衣服正是面具的象征之一。

你有没有作过赤身裸体的梦呢?脱去了衣服带给梦中的你什么感觉呢?是羞耻还是自由?又或者兼而有之?

在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幕冯绍峰、陈柏霖、钟汉良三人在荒野之处,随地小便。这样的行为当代文明人有多久没有作过呢?

戴面具是每个人社会人的命运,不可回避。

但戴上面具的体验如何呢?还真不好说,可能是因人而异的。

就像作为面具之象征的衣服,衣服有不同的种类、材质、设计,可能穿着运动服家居服是舒适的,西装革履又是另一番体验了。

理想情况下,我们当然最好有一个衣柜,里面装着适应不同场合、情景的衣服,在家里穿的家居服,运动时穿的运动装,游玩时穿的休闲装,工作或出席重要场合用的西装革履。

一个人能够拥有这样一个衣柜,并且懂得什么时候穿什么衣服,在适应环境与自己舒适中找到平衡,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懂得了戴面具的艺术。

有时候,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一类人,他们很“好”,性格温和,关心他人,遵守规则,生活健康无不良爱好。

但他们也可能会给人一种这个人“太好”“太文明”“太无趣”的感觉。这样的人,实际上就是在戴面具这个事情上出了一点问题。

沿用衣服与衣柜的比喻,Ta的衣柜里面,似乎只有一种衣服,西装,导致了ta去哪都得穿着西装。

当ta穿着西装去进行各种各样活动的时候,别人也无法指责,毕竟,西装是一种很“得体/正式”的穿着。

但如果能够自由言说的话,别人可能会说:整天穿着西装,你不累吗?

他当然是累的,ta性格温和,实际上并不是一点情绪都没有,而是认为这样的情绪是不好的,所以不允许自己表露出来,花了大力气将情绪压抑下去了;

ta关心别人,可能是一种习惯,因为无法坦然地关心自己,可能认为关心自己等于自私,自私是不好的,应该关心别人;

ta遵守规则,是因为不敢违反规则,对于违反规则有着强烈的恐惧感与内疚感;

ta生活健康无不良爱好,并不是因为真的很喜欢这么“健康”的生活,而是ta从来没有坏过,哪怕有时间,ta也不知道有哪些不良爱好是自己喜欢的。

在分析心理学当中,面具与阴影总是被放在一起讨论的。

如果说,面具是用来存放那些“好”东西的,那阴影就是存在“坏”的容器。

如果一个人将“无私”放在了面具上,就需要将“自私”压抑到阴影中。

所以,阴影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比如“我的阴影是自私”,反而是一个人将各种各样ta自己与环境所不允许的事物存放的地方;

更恰当的表达是“我将自私放到了阴影当中,阴影当中除了自私,还有……”

面具是原型,阴影也是原型,他们是配对出现的,就像《道德经》说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面具与阴影,就像阳光与影子一样,阳光越是灿烂,影子就越是幽深。

越是幽深的影子,当它寻求表达其自身时,就越是猛烈。

一个人越是看向太阳,企图去否认自己的影子,就越是无法意识到影子在如何表达其自身。

所以,这样的戴上了面具以为自己已经与面具合二为一的“好人”,往往会有一些无意识的露馅的时候。

当别人看到这样的一面时,也会感觉很惊讶,“啊,ta还有这样的一面”。

是啊,ta还有这样的一面呢。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一面,每个人皆有其面具,以及与其面具对应之阴影。

一个“好人”必须承认自己有阴影,去面对自己的阴影,整合自己的阴影。

当然,面对与整合,不等于认同与成为,而是要在面具与阴影中找到动态的平衡,让自己保持在适应社会,又自我舒适的状态。

如果一个“好人”能够这样做,或者ta就能够整合性格温和-态度坚定,关心他人-关心自己,遵守规则-突破限制;

生活健康无不良爱好-坏而有趣之间的二元对立,从一个“完美”的自己转变为一个“完整”的自己